以高质量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淮南市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紧扣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要求,创新机制、深耕实践,推动地方立法工作呈现诸多亮点,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一是立法为民,让民意直通立法现场。开通“立法民意直通车”,深入弘湖街道等基层立法联系点,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就法规规章草案与立法咨询员、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收集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将民生关切纳入立法视野。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立法草案,通过立法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专门征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协会商会的意见建议。在今年《淮南市产品质量促进条例》《淮南市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条例》等项目立法过程中,累计收到各类企业协会商会反馈的立法建议30余条,其中关于牛肉汤产业发展的10多条建议被直接采纳,让立法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确保地方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二是协同发力,构建“一盘棋”立法格局。创新建立人大、政府“共同酝酿、共同调研、共同起草、共同实施”工作法,实现立法全过程协同。从源头开始,加强立法规划计划编制的沟通协调。政府起草法规草案时,主动邀请人大相关工委提前介入,对重大问题实行分层协调机制,力求将争议解决在起草阶段。通过强化协同,人大与政府形成“一盘棋”推进立法工作的合力,既将人大主导做实,又将政府依托做优。同时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具有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不断丰富和完善立法协商制度。今年把《淮南市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条例》列入政府立法协商项目,会同市政协社法委,以深入基层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界别委员就立法项目广泛征求意见。对于立法中的分歧,积极通过协商达成一致。
三是机制创新,提升立法科学化水平。出台了《关于在政府立法中进一步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行政立法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立法工作定规立矩。建立“业务+法制”联合起草制度,组建立法专班,由业务科室提供政策依据和行业需求,法制机构负责立法框架和技术规范,通过专业互补提高立法质量。针对产业发展等复杂领域的立法难题,积极引入专家论证、委托第三方起草的模式,借助“外脑”智慧破解专业瓶颈,确保立法科学性与专业性。健全立法后评估机制。对实施一年以上的规章定期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通过专题调研、组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系统评估规章的落地效果,重点关注规章的可操作性、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启动修订完善程序,推动立法随实践发展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