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守护法治乡村 共建和谐家园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淮南市以法治赋能乡村治理,开展“守护法治乡村 共建和谐家园”专项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一、普法责任制“促强化”,构建协同共治新格局
拧紧责任链条。强化清单管理,动态更新市县乡三级普法责任清单,确保专项活动任务清晰。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司法行政、农业农村、民政等联动机制,形成工作专班合力。强化智慧普法,制作精品课程12件、录制典型案例视频20个,开设专项活动“专栏”,新媒体普法平台“矩阵式”传播,让普法“责任清单”变为百姓“幸福清单”。
二、普法零距离“定精准”,实现法律服务全覆盖
提升供需精准。对象精准,针对村干部、留守儿童家庭、农业经营等不同群体开展“定制化”菜单按需普法。内容精准,紧扣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等农民关注的民生、热点领域重点法律法规宣讲惠及民生。渠道精准,优化“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群众身边“法治保障员”作用,“第一时间”快速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三、示范创建“促提升”,激发基层内生新动力
辐射带动影响。推动示范建设,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标杆,提升带动效能,打造法治社会“基层样本”。强化示范引领,以827个农家书屋、1100余处法治宣传栏等阵地,勾画乡村治理新风景。激活神经末梢,5383名“法律明白人”“1+N”培养持续推进,“当面锣、对面鼓”特色调解品牌、“玉帛工作室”、淮河舜心调解工作室等,懂法、用法的“身边人”成为基层治理的“法治尖兵”。
四、法治文化“深融入”,营造尊法学法好风貌
融入文明实践。列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清单,设立“普法大讲堂”“法治夏令营”等服务项目,开展讲法律、讲道德等“双讲”50余场。融入非遗传承,创作寿州窑、烙画、剪纸等非遗法治作品20余件。融入节庆活动,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三下乡”等各项活动中,凝聚部门合力营造和美乡村。融入家风建设,“普法小院”“板凳会”“田间法治课”等活动,三百余名普法工作者,走进田间地头,说理、说事、说法,让“田间有法、人心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