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法治报】精准施策优化涉企执法环境——淮南司法为经济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今年以来,淮南市司法局精准施策,推动涉企执法向透明化、精准化、高效化、服务化转型,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提供有力支撑,让企业轻装上阵、放心干事、大胆发展,为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筑牢法治屏障。
企业所需 “靠前问诊”
“走出去”,入企走访摸实情。淮南市司法局联合市人大、市政协相关专委会及市场监督管理、工信等多部门,实地走访经开区、高新区、寿县等地53家民营企业,面对面倾听企业对改进行政执法方式方法的意见建议,精准捕捉企业痛点与诉求。
“请进来”,政企恳谈解难题。建立健全企业家约见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制度,通过恳谈交流简化对接流程、升级服务标准,直击企业“急难愁盼”。今年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约见活动18场次,助力益生啤酒等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2个,把服务送到企业“心坎上”。
“易评通”,线上纳谏听心声。依托“淮南司法”微信公众号开发“易评通”小程序,发布涉企行政检查调查问卷,收获有效回复130余份,全面掌握行政执法机关入企检查频次、企业对联合检查满意度及行政处罚认可度,以数据赋能执法优化。
扰企执法 “靠前清仓”
“高维度”督办,压实整治责任。聚焦营商环境提档升级,由淮南市委书记领衔督办行政检查、行政审批、服务收费、案件执行、政策兑现五大涉企领域重点提案,构建“提、办、督”三位一体机制。全面查摆执法扰企、低效审批等问题,坚持防治并举、标本兼治,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从“纸面”落地“地面”。
“高精度”排查,锁定共性问题。全面启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运用“1+7+7”工作模式(统一印发公告征集线索,畅通领导干部述法点评、行政复议纠错等7条排查渠道梳理问题,借助法律监督衔接联动、12345热线分析等7条路径查明线索),累计排查涉企执法共性问题17个,为精准整改划明“靶心”。
“高强度”净化,攻坚突出问题。聚焦乱收费、乱罚款等4类企业反映强烈问题,细化情形、精准整改;针对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10个执法量大、裁量幅度大领域攻坚突破;瞄准罚没收入异常增长等3类重点地区重点治理。截至目前,已纠治执法不规范问题208个,为企业扫清“执法梗阻”。
综合查检 “靠前统筹”
主体“一单清”,厘清执法边界。开展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理,依法确认公布第一批行政执法主体315个(市级51个、县区级264个),严禁4类非执法主体实施行政检查。同步加强执法人员动态管理,全市7408名执法人员实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让“谁执法、谁负责”清晰可溯。
事项“亮边界”,严控任性检查。严格落实权责清单制度,清理无依据、无实效涉企检查事项,梳理公布首批市本级涉企执法检查事项331项、县区级685项,以清单化管理划定检查“红线”,严控任性检查、随意检查,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综合查一次”,降频减扰提效。在“两清理”基础上,按“能合尽合、能联尽联”原则,引入“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计划,制定《淮南市本级“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事项清单(第一批)》,将16个部门123个检查事项整合为30个联合检查场景,整合率达76%,有效减少重复检查、多头检查,为企业减负松绑。
非现场执法,科技赋能减负。推行书面核查、智慧监管等非现场检查方式,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如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人防”转“技防”,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率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信用分级(A、B、C、D四级)优化检查频次;市城管局推进“大城智管”,研发五大执法信息系统,实现市容监控、案件办理全流程线上化,以“智慧执法”打造监管“轻模式”。
护企屏障 “靠前加固”
构建监督体系,扎紧制度“笼子”。建立“执法监督+法治督察+司法建议+检察建议+舆论监督”联动机制,运用执法报告、典型案例指导等方式开展监督,严查违反涉企行政检查“五个严禁”“八个不得”及行政处罚“三个不得”“两个严禁”行为,筑牢执法监督“防火墙”。
建警示机制,强化震慑效应。加快淮南市民营企业投诉处理立法,统筹投诉处理部门形成合力;制定《淮南市违法执法典型案例通报制度》,汇编通报首批10起违法违规案例,坚持错案必改、必戒、必述,以“以案促改”拧紧执法“安全阀”。
筑“亲清”关系,优化政商生态。落实市纪委监委相关意见,明晰政商交往正负清单,设立103个“亲清”监测点,跟踪督办惠企事项196件,办结188件且满意率100%;依托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查处企业诉求办理中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2024年以来,全市查处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15件,处理22人,以“清风护航”营造亲商安商环境。
淮南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增强执法新技术、新场景应用,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确保涉企执法不越位、不缺位,实现企业发展‘放得活’、政府监管‘管得住’,让企业感受‘监管有温度、服务零距离’,以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最强磁场’提振企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