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淮南市以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地方立法

发布日期:2025-10-30 09:17   作者:王任道    来源:法治调研科    字体【     阅读:

把准立法方向,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立法工作全过程。一是强化制度保障,以“党建+业务”融合为抓手,严格落实立法规划计划、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确保立法工作与市委决策部署同向发力。二是紧扣中心大局,锚定“六个新突破”目标任务,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安全可靠、绿色发展原则,加快推进质量强市战略,积极“反内卷”,顺利完成《淮南市产品质量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三是聚力重点突破,立法资源聚焦改革发展急需和人民期盼的重点领域,开展“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围绕营商环境、城市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属转化为法规制度,先后出台《淮南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淮南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淮南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有效筑牢法治屏障。

建强立法队伍,提升专业能力。着力建设高素质立法工作队伍。一是培养立法专门队伍。推行“立法承办人”制度,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法律基础,压实工作责任,增强立法工作者将“党言党语”转换为“法言法语”的实践能力。二是健全基层立法联系点。优化工作办法,搭建“立法民意直通车”,建成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系点11个,汇聚基层群众的立法智慧。三是完善立法咨询专家制度。推动出台《立法咨询专家库办法》,选聘12名各领域专家组成立法咨询专家库,为地方立法计划制定、调研论证、草案起草提供智力支撑。

践行立法为民,贯彻人民民主。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始终。一是立法问需于民。多渠道开展立法项目征集工作,确保立法选题回应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等10余部地方性法规成功纳入淮南市立法规划。二是立法问计于民。完善立法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公布草案、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增强立法民主性。《淮南市民营企业投诉处理办法》《淮南市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条例》等草案先后征集广大企业和社会群众意见建议120余条。三是立法问效于民。加强立法民主监督,探索行政立法体验员工作制度,优选立法“联络员”,拓宽立法路径,培养立法“信息员”,征集基层实践,打造立法“参谋员”,发挥“体检”专长,增强立法后评估实效。

(责任编辑: 赵多普 )